学科竞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,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,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被填满知识的容器,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,学科竞赛就是点燃火把的火种。三年来,交通学院的学科竞赛工作,可以用“全员参与、全程贯穿、全面丰收”来形容,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学院教学创新的成就,所取得的骄人业绩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认可。学科竞赛在学院已经形成传统,积淀成学院文化,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品牌。
学院为此搭建了“跨专业、多社团、多赛事”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,实施学分转换制度,凡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获奖、发表一篇论文、获得一项专利都可以抵充选修学分。学院每年筹措经费15万元用于科技创新产品制作、实用新型专利申报、学术论文发表的补贴及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保障。以机械卓1601班为例,目前全班同学全部通过英语四级考试,23名学生通过英语六级考试,9名学生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,28人获得大学生科技创新奖项,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1项,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3 项,各类获奖或能力证书192张,全班36人均被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认证中心授予“三维CAD应用工程师”资格,班集体被授予鲁东大学“优秀学风班”称号。
三年来,学院师生在全国“挑战杯竞赛”、 互联网+创新创业大赛、全国“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”、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、山东省机电产品竞赛、山东省机器人竞赛、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大赛、数学建模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了可喜成绩,共斩获328项奖项,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1项、二等奖52项、三等奖26项,省级一等奖58项、二等奖89项、三等奖82项,申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1项,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6篇,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6项,鲁东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140项,极大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快速发展。
同时,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校友,如交通运输专业王锋任烟台杰瑞石油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,物流工程专业苏安飞任中国外运安哥拉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,机械专业的邢佑强发表SCI论文14篇(他引130多次),发明专利2项,在东南大学任教。韩泉泉,2007-2011年就读于交通学院,2017年英国卡迪夫大学博士毕业后作为助理研究员留校工作,主要从事金属增材制造的研究工作,已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,发表材料加工类国际一流杂志SCI论文10篇,授权中国专利两项,一项英国专利,2017年,第一个获得威尔士David Douglas奖的中国留学生,2015年,国家主席访英期间,作为全国优秀留学生代表,受到习近平主席的亲切接见,并合影留念。2006级机械专业张帅同学,2017年01月入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“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”国家重点实验室,主要从事数字化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,先后共计发表12篇,其中SCI收录1篇,EI收录2篇,中文核心6篇,发明专利3项,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项。
学科竞赛作为学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重要抓手之一,对学生的成人、成长、成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。今后学院将更加有效促进学科竞赛的开展,营造人人参与、人人成才、人人快乐的良好氛围。(撰稿熊湘江 摄影熊湘江 审核马天云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