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不易的任务,事关国家经济发展、社会和谐稳定,事关学校办学发展,事关万千学子切身利益,推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创业,需要广大干部、教职员工共同参与、协调联动和主动服务。
转变就业观念,坚持“走出去、引进来”
交通学院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,积极帮助毕业生准确定位、调整就业心态,改变就业观念,培养创业意识,同时引导毕业生摈弃“目下无尘、宁缺毋滥”的就业意识,实现先就业再择业。学院通过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的方式,采用“校地合作、校企合作”,与烟台海德专用汽车有限公司、三立车灯、中集来福士、大宇造船、德邦物流等企业签署了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,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与德尔福科技、烟台拓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山东东仪光电仪器有限公司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、顶岗实习、专业共建等形式联合培养人才,实现共同优化专业结构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、共同实施培养过程、共同促进学生创业就业。目前,校企合作专业覆盖率为100%,建有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4个;学生通过企业提前订制培养,缩短与岗位的差距,实现人岗匹配。
融合专业特色,强化校企合作,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
根据需求导向,优化专业设置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建立完善学科专业、层次、类型动态调整机制。以现有5个专业为依托,打造新工科的特色专业。目前,学院现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,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名校重点建设专业1个,教育部综合专业改革试点专业1个,省级卓越工程师专业1个,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中心3个,校级重点学科2个。
优化人才培养方案,主动对接企业需求。本着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对接、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需要对接的原则。培养基础理论较扎实,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,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契合度,调整就业工作重点,加强行业指导,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,实现校企协同育人。坚持就业融合专业特色,变“负责就业的教职工”为“教职工负责的就业”,实现干部教师参与就业服务全覆盖。一是形成“学院-系-班级”上下联动、齐抓共管工作格局,各系与企业直接开展业务,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推荐毕业生上岗从事生产,真正实现学院与企业的无缝对接。二是引导毕业生变“接受就业任务”为“积极主动就业”,举办交通学院2020届毕业生春季线上双选会和山东省教育厅、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0年春季毕业生大型线上招聘会,为528名毕业生带去2804个岗位。
精准施策,鼓励学生投身就业创业活动
学院针对2020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后5次召开工作推进会,加强经验交流,鼓励先进典型,深入查摆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,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措施手段,不断促进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向人性化、个性化、柔性化方向转变。变“要就业”为“能就业”,引导鼓励学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,鼓励灵活就业,鼓励更多毕业生更加积极、主动、有效地参与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中。依据不同类型的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和意愿,通过分类整理、定期推送考公、创业等专题就业信息,做到就业岗位精准推送、精准指导、精准服务;通过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(如三支一扶、西部计划、特岗教师等)、参军入伍、创新创业、灵活就业等,引导学生多途径、多渠道选择就业岗位;通过积极开展网上就业指导和就业手续的办理工作,开通毕业生就业手续“不见面”办理方式;通过邮寄和线上签定就业协议书、网上签约、网上登记就业去向等,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,提高办理效率;为报考公务员、选调生的毕业生提供严谨细致的“线上”政审服务。切实做到“线下手续做减法,网上服务做加法”,为毕业生全面提供就业服务工作。(撰稿:侯明佳 审核:马天云)